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

The 1975

「『Beat』不一定只可以解作潦倒,還可以代表音樂中的節拍,更可以是幸福或者歡欣。」

美國作家Jack Kerouac如此宣稱。那時是1948年,二次大戰剛結束不久,戰爭和戰後復甦帶來的不安感,讓各種次文化逐漸形成。

在美國年輕人之間,開始出現種種新文化,例如對精神世界和東方宗教的探索,他們反對物質主義,不斷嘗試各種迷幻藥物,奉行「大人」難以理解的生活模式,並不斷創作,革新美國文化、藝術、音樂和政治世界⋯⋯人們模仿Jack Kerouac,將這些五十年代的年輕人稱為「躁動一代(Beat Generation)」。

1957年,Jack Kerouac更寫成知名作品《在路上》(On The Road),讓他一舉成為了「躁動一代」的代言人。

「1 June, The 1975」,Jack Kerouac在《在路上》的書背上如此寫到,這一句也就成了樂團「The 1975」的名字來源。

2002年,英國Wilmslow中學的鼓手Matthew和另外幾位同學組了一隊樂隊,玩些其他樂隊的Cover歌,參與些地區的青少年音樂演出,沒想到一玩便是十年以上,還要愈玩愈大……

當初的鼓手Mathew在樂隊主音離開後,竟誤打誤撞地頂上了主音的位置,而他,就是今天我們認識的Matty Healy。

「我完全做不出那種人人都愛的音樂,我也不太想。」Matty Healy曾說。

喜歡Jack Kerouac和「躁動一代」文化的The 1975,以音樂讓千禧年代的我們重返五十年代……他們追求有別於主流的音樂和生活方式,不會盲目鼓吹世俗價值,而是鼓勵人尋找自己的真實。

「對我來說,寫歌就是要對自己真誠。」

不想隱沒在人群裡,待自己真誠是最好的做法⋯⋯不必當人人都愛的模樣,真實的自己,就是最好的自己。

Storyteller:The 1975

Illustrator:Matthew Kam

Text:黃宇恒

FavoriteLoadingBookmark

Sign up our newsletter

Storyteller Limited © 2024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veloped by OneChain Agenc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