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

與時代共同變奏的東京中銀膠囊塔

生命變幻無常,地球不曾停止轉動,花開花落總有時。

面對生命中的無窮變化,他嘗試將「無常」之概念與哲學思想融入鋼筋和混凝土建造的建築,原來建築也可以成為生命體。

他強調生命形式,述說「代謝派」建築液態般的流動性。線條硬朗的建築卻呈現細胞組織的生命軌跡,具有不斷演變的空間,隨年代的節拍,與時代共同變奏。於萬花筒般的城市變遷中自然調適,表現生命的流動與韌力。稍瞬即逝的一個個方盒子,嘗試趕上時代的步伐,又預示現代社會中人與人關係變化。

「我為自己的作品注入時代精神,冀望讓後世可以從中理解我們身處之時代。」

日本建築教父--黑川紀章曾經如此述說自己創作的願景。

黑川的名作之一 ,東京中銀膠囊塔,於1972年落成,憑著他對未來顛覆性的想像以及「代謝派」的嶄新概念,當時作品在日本引起熱烈討論與迴響,「新陳代謝」的論述亦成為日後當代建築設計的養分。

「代謝派」(Metabolism)的思潮始於60年代,「代謝派」顧名思義指生物學上中新陳代謝的概念,大膽想像建築物也可以如同世間一切活著的萬物一般循環不息、有機生長。這股思潮隨著二戰後的日本環境而誕生,也呈現了城市急速發展連帶的焦慮。經歷戰火以後,日本的經濟重新再上軌道,像許多急速發展的密集城市,居住空間追趕不上人口增長。黑川紀章就以破格想像、正面態度回應未來的需求及挑戰。這座位於銀座的膠囊塔就是黑川的標誌性作品,由140個獨立並且可分拆的膠囊體所組成,更可分解、替換、再重新重嵌。小小的膠囊房間有點像太空艙,設備齊全,可說是今天常見的膠囊旅館與納米樓之雛形。

可惜膠囊塔建成後不久,發展商宣佈破產,膠囊房間無法進行「代謝」,將來更有機會面臨清拆。如此無可奈何的結局,生命不能預算的種種,人類只能嘆息並學會接受,這或算得上「無常」的體現。

然而,黑川紀章的創作與突破卻埋下種子,或於後人心中萌芽,他日於別處結果。

Text by Storyteller team

Designed by Kisho Kurokawa

Photos by Archdaily

FavoriteLoadingBookmark

Sign up our newsletter

Storyteller Limited © 2024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veloped by OneChain Agency